情緒與心智科學基礎研究

正向情緒相關的基礎研究是實驗室感興趣、持續深入探討的基礎研究。我們先利用腦磁圖儀 (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 建立情緒調節神經迴路(Liu et al., 2012; Liu et al., 2014),延伸到正向情緒感染及正向情緒誘發等,近年則使用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持續進行情緒相關的基礎研究。

  • 情緒言語對話之表達與理解

    良好的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取決於情緒理解與表達的能力,而人類最獨特且最普及之社會互動型態為言語溝通(speech communication),透過言語的語意內容及韻律溝通彼此的情緒狀態與意圖。為瞭解情緒言語溝通之神經機制,本實驗室設計雙人對話互動之腦電波超掃描(hyperscanning)實驗,以釐清雙人對話互動時,人腦即時解析情緒言語訊息之動態歷程,以及腦對腦之社會互動網路、情緒網路、語言網路、注意力網路等腦網路的同步。
    進行中。

  • 聆聽音樂誘導腦波之神經表徵

    音樂可以誘發與調節情緒,過去行為研究發現聆聽音樂能舒緩焦慮,進而降低疼痛感覺。本研究使用腦磁圖儀量測給予疼痛電刺激及聆聽能降低焦慮的古典音樂時腦磁波訊號。發現聽音樂確實能有效減緩焦慮程度、疼痛強度與疼痛不愉快程度。焦慮時聆聽音樂,右側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OFC)之活化指標密度跟焦慮程度呈正相關,代表受試者聆聽音樂時可能使用重新評估策略來調節負向情緒。而預期疼痛同時聆聽音樂時,預期時段的左側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ACC)與OFC之活化指標密度,跟隨後疼痛中杏仁核之活化指標密度呈正相關,可能代表當成功調節疼痛前伴隨的焦慮情緒,能降低後續疼痛時的情緒反應。透過神經活化之表現,我們推論藉由聆聽音樂減緩焦慮之神經機轉,可能與情緒調節中之重新評估與分心策略有關。而個人對音樂之偏好程度,可能造成使用之情緒調節策略有異。總而言之,成功調節疼痛前之焦慮情緒與降低後續疼痛時的情緒反應有關,將能應用於臨床恢復上。
    Fang-Yi Wu (2020). Neural Effects of Music Listening on Anxiety Reduction: an MEG study. Master thesis, Taipei.